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创新水平,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于4月2日下午在行政楼融媒体实验室举办科研与教学专题分享会。柯菁菁教授、陈协志教授及池灵达院长分别从论文写作、实践转化与AI教学改革三大方向展开分享。

柯菁菁以期刊审稿人视角解析论文写作要诀,她结合自身学术审稿经验,系统剖析论文投稿的核心要点。她指出,原创性是研究的首要标准,需突破现有成果、避免重复性工作;文献引用需兼顾时效性与权威性,建议优先选择近五年高质量文献,并合理引用目标期刊文章;研究方法无需刻意追求复杂模型,但须严谨适配研究问题;论证逻辑需清晰凸显结论亮点,确保数据与观点紧密关联。针对研究主题挖掘,柯菁菁提出从明确细分领域入手,通过文献数据库调研、理论学习构建研究框架,最终拟定精准题目。她特别鼓励教师组建科研小组,通过团队协作克服研究孤独感,并寄语“在挫折中坚持,于积累中突破”。

陈协志分享乡村实践向科研立项转化经验,他以闽台乡建乡创项目为例,展现实践成果向科研课题转化的完整路径。他详细介绍了与政府合作的“十里村康养慢客”“旺亭村美食文旅”等案例,通过打造文化驿站串联乡村资源,形成特色文旅经济模式。基于这些实务经验,团队将其提炼为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,构建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的理论模型。陈协志强调,田野调查需紧扣政策导向,通过“实践-数据-理论”闭环路径深化学术价值,为社科类研究提供可复制的转化范式。

池灵达探讨AI时代教学改革新方向。面对AI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,他指出,教育目标应从知识传授转向高阶能力培养,重点聚焦思维方法与元知识体系构建。针对学生滥用AI工具的现象,池院长创新设计GPS-REN教学法:在问题分析、方案设计环节允许AI辅助,但在知识内化阶段禁用工具,强制学生结合自身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升华。该方法通过思维导图、项目答辩等可视化评估手段,量化学生认知能力提升效果。池灵达强调,教师需主动重构教学框架,将AI转化为思维训练工具,引导学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支配。

本次分享会通过理论剖析、案例解读与工具拆解,为教师提供了科研选题、项目申报及教学创新的系统性指导。学院表示将持续搭建此类交流平台,助力教师职业发展与学术竞争力提升。